名称:赵昱

《中国神话传说(大)词典》

宋•王铚《龙城录》:“赵昱,隋末拜嘉州太守。时犍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昱率甲士千人,及舟男属一万人,夹江岸鼓吹。声震天地。昱乃持刀没水,顷江水尽赤,石岸半崩,吼声如雷。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州人顶戴,事为神明。隋末大乱,潜以隐去,不知所终。

时嘉陵涨溢,水势汹然。蜀人思昱。顷之,见昱青雾中,骑白马,从数猎者,见于波面,扬鞭而过,州人争呼之。太祖文皇帝,赐封神勇大将军,庙食灌江口。昱斩蛟时,年二十六。”

又《常熟县志》云:“隋赵昱,弃官去,不知所终。会嘉州水涨,蜀人见昱雾中乘白马越流而过,因立庙灌江,呼曰灌口二郎神。”

按:李冰子二郎与“斧劈桃山”之杨戬亦称灌口二郎神。

参见“二郎”、“杨戬”。

《中国神话人物辞典》

二郎神

字仲明,隋代青城人,屡征不赴。炀帝知其贤,强拜为嘉州太守。时犍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日久,截没舟船,蜀江人患之。赵昱闻听大怒,亲率甲士千人及州属男子万人,夹江鼓噪,声震天地,赵昱乃持刀入水。顷刻间,江水尽赤,石岩半崩,吼声如雷。只见赵昱左手携蛟头,右手执刀,奋波而出。由此州人事之若神。隋末天下大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

后因嘉州江水涨溢,水势汹然,蜀人十分思念赵昱。只见赵昱骑白马、驾青雾,领数名随从,带着鹰犬弹弓,从江面上扬鞭而过,江水如平。州人争相呼之。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以祀之,俗呼曰灌口二郎神。唐太宗封其为神勇大将军。唐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宋真宗时,进封清源妙道真君。赵昱斩蛟时,年仅二十六。

(见《龙城录》、《八闽通志》、《常熟县志》、《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新搜神记•神考》、《茶香室丛钞》等)。

《中国神怪大辞典》

宋•王铚《龙城录》:赵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事道士李珏。隋炀帝时强起为嘉州守。时犍为(今四川彭山)潭中有老蛟为害,截没舟船无数。昱率甲士千人、州民万人,夹江岸鼓噪,声震天地。昱则持刀入水。俄顷,满江皆红,赵昱手持蛟首跃出江面。州人顶戴,奉若神明。隋末隐去,不知所终。后嘉陵涨溢,蜀人思昱。顷之,见昱于雾中乘白马行于波面。眉山太守以闻,太宗封神勇大将军,庙食灌江口。玄宗幸蜀,加封赤城王。

清•陈怀仁《川主三神合传》云:寿州太守赵昱既斩蛟,州民戴以为神。后数年,嘉陵涨溢。蜀人祷于江岸。俄见云雾中赵昱挥长矛,乘白马,引白犬,从猎者过水面,水尽退。蜀人益德之,造像奉祀,与灌口二郎俨然相肖。赵昱旋辞官,隐于赤城大面山。一日出山谒崇德祠,见二郎雕像,忽自身与像合而为一,赵遂不复见。人喧传赵昱即李二郎再世,乃合奉为灌口二郎神云。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一五:昱斩蛟时年二十六,又行二,与所谓“二郎神”颇合,岂后人失其传而误以为李冰之子耶?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昱斩蛟时有七人入水佐之,即“七圣”是也。又言:宋真宗时张詠治蜀乱,曾诣于祠下,乱平,朝廷追尊为“清源妙道真君”。

张政烺先生《〈封神演义〉漫谈》:成都青城山自汉以来是道教的圣地,道教徒不能容忍毗沙门天王的二郎独健在这一带割据,遂抬出一个赵虽进行偷换。这个说法起源不晚,但不如李冰次子顺理成章,所以宋仁宗承认后者。赵昱是灌口二郎,流行于民间。宋元明人小说戏曲中没有说灌口二郎是李冰次子的。元明人杂剧中的二郎神都是赵昱。

清•杨凤辉《南皋笔记》卷二“石室记”:灌县西南有大面山,每当月夜,山半有丝竹钟鼓声,故世谓之仙山也。为昔时罗真人隐居之所。又隋嘉州太守赵昱与兄冕隐居于此,故亦名赵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