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蚩尤
释义:炎帝裔。
《中国神话传说(大)词典》
炎帝裔。
宋•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同卷注引《世本》:“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作为战神之蚩尤,其面目略具宁斯。
《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使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此蚩尤与黄帝战争之主要情节。
蚩尤与黄帝战争,盖黄、炎战争之继续。炎帝兵败,乃有炎帝之裔蚩尤起而为炎帝复仇。后虽尚有夸父、刑天、共工(均炎帝裔或炎帝臣)等继起奋争,特不过为其余波耳。黄帝之战蚩尤,乃几竭其全力。故记此次战争之神话杂出多端。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其后《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而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龙鱼河图》)或“七十二人”(《述异记》)者,则神之蚩尤又类人间一巨人部族至于蚩尤被杀,亦颇有异说。
《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郭璞注:“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是蚩尤被杀神话之古传。
而《皇览•冢墓记》复云:“蚩尤冢,在东平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
于是宋•罗泌《路史•后纪四》遂云:“黄帝传战执尤于中冀而殊之,爰谓之解。”“解”者,正“身体异处”之状。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云:“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均此神话之续传。
古籍所载,或谓蚩尤“贪虐”(《路史•蚩尤传》)、“暴”(《史记•五帝本纪》)、“贪”(《大戴礼•用兵篇》),或又记其受人尊崇。
《皇览•冢墓记》云:“蚩尤冢,民常十月祀之。”
《龙鱼河图》云:“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
《述异记》卷上云:“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
而《史记•高祖本纪》记刘邦起兵,“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封禅书》记齐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
蚩尤遂终以战神形象,载入史册。
参见“黄帝”,
《中国神话人物辞典》
战神,炎帝臣,逐炎帝自立,仍号炎帝
(《路史•蚩尤传》)蚩尤人身鸟蹄,四目六手,耳鬓像剑戟,头上长角,专吃铁石。(《述异记》)兄弟八十八人,皆兽身人语,铜头铁额,爱吃沙石。(《鱼龙河图》)按,蚩尤亦人亦兽的形象正是原始神话的特征之一。
蚩尤好兵喜乱制造兵器,如杖、刀、大弩等,威震天下,(《鱼龙河图》)蚩尤进攻黄帝,战于涿鹿。(《通典•乐典》)作大雾,弥漫天空,三日不散,黄帝军队迷失方向,无法作战。风后作指南车才冲出雾阵。(《御览》引《志林》)于是黄帝命应龙攻蚩尤于冀州。应龙蓄水要淹没蚩尤军。
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兴起狂风暴雨反淹了黄帝军。黄帝又令天女魃前来助战,风停雨止,生擒蚩尤(《山海经•大荒东经》)并杀之于黎山之丘。把捆绑蚩尤的器械扔到了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化为枫林。
(《轩辕本纪》),《山海经•大荒南经》亦有类似的记述。
民间传说,东平郡寿张县城中有蚩尤冢,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冢中有赤气像红色绸带直到天空叫做蚩尤旗。
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俗谓蚩尤血。(《梦溪笔谈》)汉武帝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民间立祠祀之。(《述异记》)。
冀州人模仿蚩尤头带牛角,以角抵人叫蚩尤戏。
《中国神怪大辞典》
蚩尤在古神话传说中为炎帝族领袖,与黄帝大战涿鹿时败死,为众所周知,此处仅介绍一些后世记述的神性。
据《汉书•郊祀志》,古齐国“八神”之一有兵主,祠蚩尤。刘邦起兵,为沛公,则祠蚩尤,后定天下,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是以蚩尤为战神,而为后人所祭祷。
梁•任昉《述异记》卷上:轩辕诛蚩尤于涿鹿之野,而涿鹿今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蚩尤氏兄弟有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铁石。今冀州人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又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以角觝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觝,盖其遗制也。
又云: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
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卷四:华州界有蚩尤城。古老言蚩尤阚姓,故又谓之阚蚩尤城。城旁阚姓尚多。◇又有说蚩尤为黄帝相者。
东汉•袁康《越绝书•计倪内经》:黄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
清•赵翼《陔馀丛考》卷一九“蚩尤为黄帝相”条:《管子•四时》:黄帝得蚩尤而明天道,遂置以为六相之首。又云:蚩尤明于天道,故使为当时。注云:知天时之所当也。则蚩尤又尝为黄帝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