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伍子胥
释义:人名。
《中国神话传说(大)词典》
人名。
《楚辞•九章•涉江》:“伍子逢殃兮。”王逸注:“伍子,伍子胥也,为吴王夫差臣,谏令伐越,夫差不听,遂赐剑而自杀。”
按:《论衡•书虚》云:“吴王夫差杀伍子胥,煮之于镬,乃以鸱夷橐投之于江。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则是汉代民间传说之见于野史笔记者。
清•卢文弨《群书拾补》辑《风俗通逸文》云:“吴王夫差大败齐于艾陵,还诛子胥,取其身流之江,抉其目东门‘使汝视越之入吴也。’”言又略殊。 而五代蜀•杜光庭《录异记》卷七云:“伍子胥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鱼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祀焉。”即记其事。然均无非神话传说之变异也。
参见“潮神”。
《中国神话人物辞典》
即吴子胥,吴越地区民间崇信的潮神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为报父仇入吴,攻破楚国,功封申胥。民间流传着潮神伍子胥的许多神话故事。传说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准备复国。事被吴国大将伍子胥觉察,伍屡次劝谏吴王,吴王不听,反而赐剑让伍自刎。
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儿子把他的头挂在南门之上,以观越国灭吴。吴王夫差听了,不禁大怒,将伍子胥尸体用鮧鱼皮包裹,投入江中。从此,钱塘江里便有了波涛滚滚的钱江大潮,传说每年八月十八日伍子胥死的这一天,他穿着素衣素甲,乘着素车素马,立于潮头,带领着素军素马,好似万马奔腾,千军呐喊,奔腾而来。因此,民间称伍子胥为潮神。
自唐宋以来,杭州人民为纪念伍子胥,在吴山上建有伍公庙。因此,吴山又有伍公山、胥山之称。海宁盐官亦建有潮神庙。每岁八月十八潮神生日,民间都有香火祭祀。吴越时,为纪念伍子胥,民间有龙舟竞渡习俗。
南宋时,从八月十一至二十日有十天祭潮神活动。八月十五为中秋节,钱塘江上竞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随波飘荡,灿如繁星,称为“水灯会”。八月十八日,祭潮、弄潮达到高潮。
南宋君臣在凤凰山皇宫观看操习水军和祭潮盛况。潮来时,郡守准备三牲五畜、革履、沙木板,投入江中,祭拜潮神。文人雅士多以经文投江作为祭礼。然后,由几百名披发文身的善泅健儿,执旗踩水,戏立潮头,传说是为了迎接潮神伍子胥的到来。
《中国神怪大辞典》
潮神,或称涛神,又为“四渎”之济渎
《史记•伍子胥列传》:姓伍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兄一门忠义,为楚平王所杀。子胥逃至吴,助吴公子阖闾谋得王位,富国强兵。辅吴王夫差西破强楚,鞭楚平王之尸。又灭吴之宿仇越国。因谏夫差而被迫自杀。夫差取子胥尸盛以鸱夷,浮于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名曰胥山。
至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六已记有子胥成神事:吴王断子胥头置于高楼上,投其尸于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越王勾践入吴至胥门,见子胥头巨若车轮,目若耀电,须发四张,射于十里。
越军大惧。即日夜半,暴风疾雨,雷奔电激,飞石扬沙,越军僵毙。范蠡、文种稽颡肉袒,拜谢子胥之神,神乃许越军自东门入。越既灭吴,勾践逼杀文种,葬于三峰之下,逾一年,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侯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
东汉•袁康《越绝书》又称子胥为“水仙”:子胥死后,吴王使人弃尸于大江之口。勇士执之,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彷佛之间,音兆常在。后世称述,盖子胥水仙也。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二三引《临安志》:吴王既赐伍子胥死,乃取其尸,盛以鸱夷之革,浮之江中。子胥因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堤岸,势不可御。或有见其乘素车白马在潮头者,因为立庙。仲秋既望,潮水极大,杭人以旗鼓迓之,弄潮之戏,盖始于此。
又云:子胥死,戒其子曰:“投吾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自汉至隋时,子胥潮神之庙已不限于钱塘。
《后汉书•张禹传》:拜杨州刺史。当过江行部,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涉。
《太平广记》卷二九一引《钱塘志》:庐州城内淝河岸上,亦有子胥庙。每朝暮潮时,淝河之水,亦鼓怒而起,至其庙前。高一二尺,广十馀丈,食顷乃定。俗云与钱塘江水相应焉。
按:唐宋时江南于诸有潮之处多设子胥之庙,而最大之庙似在杭州之吴山,因钱塘江潮最壮观也。至述江潮起时,见子胥乘白车素马,随巨潮往来,亦颇传神。
又北宋•王谠《唐语林》:一乡一邑必有祀庙,号为伍员庙,必五分其髯,谓五髭须。
又南宋•陆游《人蜀记》云:楚故城,前临江水,对黄牛峡。城西北一山,有伍子胥庙。大抵自荆以西,子胥庙甚多。按:自汉以来,民间奉祀伍子胥最盛,
清•赵翼《陔馀丛考》卷三五“伍子胥”条述之甚详。可参看。
按:此不唯因其为潮神也。子胥亡走昭关,吹箫吴市,历尽艰难,终于鞭平王之尸,报父兄之仇,后又以其死后之灵示威于越兵,泄愤于夫差,以上故事使其为华夏最壮烈之复仇者,故民间崇仰子胥,未尝不是把他当做“复仇之神”奉祀。◇伍子胥封号。
清•姚福均《铸鼎馀闻》卷二:《史记》吴杀子胥,以鸱夷投之江中,吴人立祠江上。后汉太守麋豹移庙于吴郭东门外。南朝刘宋元嘉二年徙庙于匠门内。唐垂拱四年,狄仁杰奏毁江南淫祠一千七百馀所,独存夏禹、泰伯、延陵季子及子胥庙。
唐景福二年封广惠侯,五代钱镠奏改惠应,旋进爵吴安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赐忠清庙额,封英烈王。徽宗政和六年加封威显。南宋高宗绍兴改封忠壮。宁宗嘉定十七年累封忠武英烈威德显圣王。元成宗大德间改封忠孝感惠显圣王。清雍正七年改封英卫公。
又“四渎”之祀,明代民间以伍子胥为济渎之神。
又台湾民间以伍员为水仙尊王之一。见仇德哉《台湾之寺庙与神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