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柳毅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见“龙女”。

《中国神话人物辞典》

唐李朝威《柳毅传》载:仪凤中,湘滨儒生柳毅应举下第,前往泾阳,途遇洞庭龙君小女牧羊于道畔。为其误嫁匪类,困辱于泾川龙子的悲惨遭遇所动,故传书于洞庭龙君。其叔钱塘龙君,闻讯震怒,急驰泾阳,擒食无情郎,救回龙女,并欲将其许配柳毅柳毅虽以情理不通坚拒之,但心中仍眷恋着龙女。归家后,柳毅先娶张氏,亡故;又娶韩氏,亦亡故,乃再婚于范阳卢氏。“据月余,毅因晚入户,视其妻,深觉类于龙女,而逸艳丰厚,则又过之。因与话昔事……妻曰:‘余即洞庭君之女也。’”

从此以后,二人永奉欢好,心无纤虑。柳毅遂成神仙,与龙同寿,水陆无往而不适。”自开元中,上方属意于神仙之事,精索道术。毅不得安,遂相与归洞庭。”

又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卷上载:“洞庭神君相传为柳毅。其神立像,赤面,獠牙,朱发,狞如夜叉,以一手遮额覆目而视,一手指湖旁。从神亦然。舟往来者必临祭,舟中之人,不敢一字妄语,万不可以手指物及遮额。不意犯之,则有风涛之险。”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十二《织成》篇末附记云:“相传唐时柳毅遇龙女,洞庭君以为婚。后逊位于毅。又以毅貌文,不能慑服水怪,付以鬼面,昼戴夜除;久之渐习忘除,遂与面合为一。毅揽镜自惭。故行旅泛湖,或以手指物,则疑为指己;以手覆额,则疑其窥己也:风波辄起,舟多覆。”此后戏曲与讲唱文学,都采用这一题材,柳毅形象日臻丰满、定型。

宋有官本杂剧《柳毅大圣乐》(陶宗仪《南村缀耕录》)、金有《柳毅传书诸宫调》,宋元戏文(南戏)有《柳毅洞庭龙女》。元人尚仲贤的杂剧《柳毅传书》,在上述小说戏曲的基础上,使柳毅这一人物更为完整、定型,性格也更加鲜明。他的侠义精神更为明朗,他对龙女的爱情也坚贞不渝。当洞庭龙王愿将龙女三娘许配于他时,他先拒绝,后则应允。后来归家见母,母亲欲为他另聘范阳卢氏之女时,他又坚辞。当得知卢氏即龙女三娘时,方与成婚。

此后不少戏曲,都受杂剧的影响。如明人黄维揖的传奇《龙箫记》,许自昌的《桔浦记》,何墉的杂剧《乘龙佳话》,清人李渔的传奇《蜃中楼》及花部戏曲中的《乘龙会》、《龙女牧羊》等,虽都有一定的丰富与发展,但基本思想性格未变。

《中国神怪大辞典》

唐时人

《太平广记》卷四一九“柳毅”条引《异闻集》:唐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过泾阳,见有美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诘之。妇云:“妾洞庭龙君小女也,父母配嫁泾川次子。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又得罪舅姑。舅姑毁黜以至此。”遂托柳毅寄书与其父洞庭君。毅如其言,遂至洞庭龙宫,见洞庭君述龙女惨状。洞庭君之弟钱塘君性暴躁,闻言,化为赤龙千尺,劈青天而飞去,至泾阳大战,杀泾阳小龙,救龙女而回。钱塘君欲嫁侄女与柳毅,毅不肯以德取报,拒不肯应。及归家,有媒人说卢氏女者,毅娶之,竟是龙女。乃相与归洞庭,人莫知其迹。至开元末,毅之表弟薛嘏谪官东南,经洞庭,见有彩船迎之,至一宫阙,见毅立于其中,方知柳毅已成神仙。

按:柳毅为神,一说为“洞庭神君”,一说为天帝封“金龙大王”,分别见各条。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郴州(今湖南郴州)苏仙桥有郴江祠,祀柳毅,俗传毅为郴人。

又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太湖侧有柳毅泉,唐仪凤中柳毅灵姻于此。

元•高德基《平江记事》亦记苏州有柳毅桥。是有移柳毅事于太湖者,盖因太湖中有洞庭山,遂以洞庭龙君为洞庭山之龙君也。

明•王鏊《姑苏志》卷二七记苏州有水仙庙,古名苍龙堂,神即柳毅,今为上元乡土社祠,颇著灵异。◇柳毅传书故事,唐人小说多有类似者。

如《会昌解颐录》昆明池神之女嫁剑阁神之子事,《广异记》“三卫传书”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