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涂山氏
亲属:夫•禹
年代:五帝
归类:人
特征:神眷
《中国神话传说(大)词典》
禹妻。
《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饲?”
按:“降省下土方”原作“降省下土四方”,闻一多《楚辞校补》说四字衍,从删。鼌饲原作鼌饱,闻一多《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云,饱与继不押韵,当为饲字之误。朝、鼌古今字;饱,与“食”通。鼌词,即朝食,意指通淫。从改,诗盖谓禹勤力平治水土,焉得彼涂山氏之女而与通于台桑之地?禹所以忧无妃匹者,为立身继嗣也,胡维志不相同,而苟快一朝之情?是涂山女非禹之匹偶。禹与涂山女合而终离之神话传说,古籍多有记之。
《吕氏春秋•音初》云:“禹行水(“水”原作“功”,从《文选•南都赋》及《吴都赋》注引改),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此禹遇涂山氏之始。
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此禹娶涂山氏之异闻。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涑水》云:“安邑,禹都也。禹娶涂山氏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之。今城南门,台基犹存。”则“嗜不同味”于此已萌其端。
《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今本无)云:“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坡北方而启生。”禹与涂山氏终以决裂而收场。
此神话亦见清•马骕《泽史》卷十二引《随巢子》,文较简,无跳石中鼓事。跳石中鼓具见禹当时情态。
《荀子•非相》云:“禹跳,汤偏。”高亨释云:“跳、偏皆足跛也。”禹以治水而病足跛,其为熊也,犹作此态,此禹之所以为禹;而涂山氏“见禹方作熊,惭而去”,亦涂山氏之所以为涂山氏:此则禹与涂山氏“嗜不同昧”之具体表现。
参见“禹”。
《中国神话人物辞典》
传说中禹的妻子,名叫女娇
她态度娴雅、仪容秀美。
《吕氏春秋•音初》:“禹行功(《文选•〈南都赋〉》、《吴都赋》注并作“行水”),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结婚后仅仅才四天,禹便离开新婚的妻子,又忙碌地到别的地方治理洪水去了。
《书•益稷》:“(禹)娶涂山,辛、壬、癸、甲……,惟荒度土功。”注:“辛、壬、癸、甲,四日也。禹娶涂山,甫及四日,即往治水也。”
《水经注•涑水》曰:“安邑,禹都也。禹娶涂山氏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之。今城南门,台基犹存。”后来,她觉得既离开熟悉的家乡,又离开亲爱的丈夫,日子过得未免太凄苦了,所以坚决要求跟禹在一起。禹没有办法,只得勉强答应了。
《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今本无):“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启”就是“裂开”的意思。
《中国神怪大辞典》
名女娇。大禹之妻,夏后启之母。涂山,即会稽山,禹会群神之处。
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启母者,涂山氏长女也。夏禹娶以为妃。既生启,辛壬癸甲,启呱呱泣,禹去而治水,惟荒度土功,三过其家,不人其门。涂山独明教训,而致其化焉。及启长,化其德而从其教,卒致令名。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行至涂山,见九尾白狐,以为王者之征,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禹治洪水,欲打通轘辕山,化为熊,不欲使涂山氏见之,乃谓涂山氏曰:“闻鼓声再来送饭。”不意禹跳石误中鼓,鼓响,涂山氏来,见禹为熊,羞惭而走。禹追至嵩山之下,涂山氏化为石。时涂山氏正有孕,禹曰:“归我子!”于是石破而生子,名曰启。按今嵩山犹有“启母石”在焉。
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史记》云:禹娶于涂山氏。
今涂山有四:
一者会稽(今浙江绍兴);
二者渝州(今重庆),即巴南旧江州是也,亦置禹庙于其间;
三者濠州,亦置禹庙。《左传》注云涂山在寿春东北,即此是也。其山有鲧禹启三庙,又有五诸侯城;
四者《文字音义》云盒山,古之国名,夏禹娶之,今宣州当涂县(今安徽当涂)也。此嵞山既为古侯国,禹娶之则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