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牛郎
《中国神话传说(大)词典》
唐•胡曾诗《黄河》:“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待灵槎送上天。”“牛郎”之名或始此。
然牛郎本作牵牛,星名,后渐演变为神话人物名。
《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六朝梁•殷芸《小说》:“织女遂嫁河西牵牛郎。”此其演变之始也。
参见“牛郎织女”。
《中国神话人物辞典》
神话人物,由牵牛星座衍化而成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说牵牛与织女是对夫妻,却因河汉的隔阻,“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荆楚岁时记》说民间传说牛郎与织女每年七月七夕相会一次。
《续齐谐记》有:“七月七日,织女渡银河,诸仙悉还宫”,“织女暂诣牵牛”。汉时,已有七夕相会,喜鹊搭桥之说。
宋元南戏有《渡天河织女会牵牛》,明代有朱名世《牛郎织女传》小说四卷。
清代花部地方戏剧目中,有《天河配》、《牛郎织女》,都说牛郎是凡间一农夫,为商人张有才之弟。因张贪财,与弟牛郎分家时,只分给牛郎一头老牛。此牛原为天上金牛星下凡,教牛郎前往天河(即银河)窃取天孙织女衣裳。一天,织女去银河沐浴,衣服放在河岸上,牛郎趁其不意,不仅窥得织女玉体,而且盗得织女衣裳。织女恳求牛郎,牛郎提出婚事,织女答允,二人成婚。婚后,男耕女织,日子兴旺。还生得一儿一女。后,此事被玉帝发现,降旨织女返回天庭。临别时,牛郎肩挑儿女,追赶相送。二人依依不舍。王母遂拔下金簪,划为天河。从此天各一方。织女居河北,牛郎居河南,只能于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届时喜鹊(又说为百鸟)搭鹊桥,引导二人相会。
解放后,有《新天河配》(京剧)演唱其事,清人邹山传奇《双星图》却说牛郎织女婚后,男荒于耕,女怠于织,蚩尤乘机大闹天宫,牛郎织女也历经磨难。此牛女神话传闻之异辞。
《中国神怪大辞典》
即牵牛星,又称黄姑
《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是牵牛星名之本意为祭祀所用之牛,而后与织女星每年七夕在银河相近,遂产生“牛郎织女”传说。
其传说最早见于《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院被牵牛,不以服箱。”西汉时期的古诗则更为具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晋•周处《风土记》: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
晋•张华《博物志》卷一〇:有人居海滨,乘浮槎至一处,有城郭屋舍,遥望宫中多织妇,一丈夫牵牛饮于渚次,乃惊问此为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今四川成都)访严君平则知之。”因还。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是晋时牛郎、织女已成为银河之特征。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注云: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借天帝二万钱下礼,久不还,被驱在营室中。河鼓、黄姑,牵牛也,皆语之转也。后世脍炙人口之“天河配”故事,则又补充以多种民间传说而成者。然尚有异说多种。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昆山县东三十六里地名黄姑。古老相传云:尝有织女牵牛星降于此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河水涌溢,牵牛因不得渡。乡人异之,为立祠,甚灵验。
宋•张文潜《七夕歌》则云织女“河东美人天帝子”,“帝怜独居无何娱,河西嫁与牵牛夫。自从嫁后废织衽,绿鬓云鬟朝暮梳。贪欢不归天帝怒,责归却踏来时路。但令一岁一相见,七月七日桥边渡。”
明•张鼎思《琅琊代醉编》所记与前诗同。
明•谢肇淛《文海披沙》卷六: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向天帝借二万钱下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间。
明末朱名世有《牛郎织女传》小说四卷,则演义成天帝赐婚,而织女“导淫”,纯为道学家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