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龙母

《中国神话传说(大)词典》

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温媪者,即康州悦城县孀妇也,绩布为业。尝于野岸拾菜,见沙草中有五卵,遂收归置绩筐中。不数日,忽见五小蛇壳,一斑四青,遂送于江次。固无意于报也。媪常濯浣于江边。

忽一日,鱼(悉)出水跳跃,戏于媪前。自尔为常,渐有知者。乡里咸谓之龙母,敬而事之。或询以灾福,亦言多征应。自是媪亦渐丰足。朝廷知之,遣使征入京师,至义全岭,有疾,却返悦城而卒。乡里共葬之江东岸。忽一夕,天地冥晦,风雨随作。及明,已移其冢,并四面草木,悉移于西岸矣。”

按:近人•容肇祖有《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见《民俗周刊》第九期),述其来踪去迹甚详。

明•谈迁《枣林杂俎》和集“龙女”条云:“海宁许村,南五里龙王塘。初有女汲于河,得浮卵吞之,因娠。仍生卵,弃之,化为龙去。复时候其母,留龙须为笔。遇旱以笔书符,投龙王潭中,其符浮于临平山之巅,立雨。后令君取其笔,遂绝影响。”是又另一龙母传说之见诸记载者。 参见“掘尾龙”。

《中国神话人物辞典》

云南大理白族神话传说中小黄龙的母亲

传说龙母原本是一个砍柴女子,有一年黑龙占据了下关,龙母居住的绿桃村也被洪水淹没,龙母与其母亲只好离乡求生。一天,她因吃了一仙桃而怀孕,生下一子,怕遭人耻笑而丢弃于深山,三个月后始抱回来抚养成人。儿子割草到龙潭,龙王向他求医,他治好龙王的病后在龙宫玩耍,误穿龙王的黄色龙袍而变成一条金光四射的小黄龙。

龙王叫他去征服造成水患的黑龙,小黄龙到下关赶走黑龙,治理了大理坝子的水患,良田得以恢复,人们又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后来,小黄龙的母亲被尊为龙母,小黄龙也被奉祀为本主神。(《白族神话传说集成•龙母神话•小黄龙》)

《中国神怪大辞典》

①广东龙母

见“温媪”、“媪妪”、“温夫人”诸条。

②苏州龙母

南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一〇“阳山龙”条:平江府(即今江苏苏州)二十里间阳山龙母祠,相传其子每岁四月必一至祠下。

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一三:阳山灵济庙,即白龙母庙。相传东晋隆安中,山下居民缪氏有女及笄,出行,风雨暴至,天地陡暗,避于今所谓龙塘之侧,遇一白衣老人,曰:“我无所归,欲至你家借宿一夜。”女应之,老人忽不见。女归即有孕,父母恶之,逐出,丐食邻里。明年三月十八日至今所谓龙冢之上,产一肉块,惊弃水中,破化为龙,夭矫母前,若有所诉,其母惊绝于地。即风雨如晦,开霁则见白龙升腾而去。众乃厚葬其母。自后累降巫语,始祠之于山巅。相传龙子分职潇湘,每岁是日必归山间,风雨凄冷,人以为龙子诞日,过是山中方有春意。绍兴二十九年,诏赐灵济庙,乾道四年封显应夫人。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二“阳山”条所述大致相同。清•汤用中《翼駉稗编》卷八“白龙娘娘”条所记亦类此,可参见“白龙娘娘”条。

③温州龙母

黄塘《万历温州府志》记浙江乐清县龙母神云:神姓江氏,方笄未嫁,浣纱见石,吞之有孕,以父母生疑,跃江溺死。忽雷电交作,其腹迸出蜥蜴,成龙人海,犹回顾其母。今其港有望娘汇。

清•齐召南《温州府志》:永嘉周氏女,用笄未字,汲水溪边,见一卵悦之,取含于口,不觉吞下,遂有娠。后产一白龙,女惊死。乡人取其骸骨,塑以泥,藏诸岩洞间,旱则迎之祈雨。

明•闵文振《涉异志》有一则亦记乞温州龙母降雨事。

④张鲁女

见该条。

⑤此外尚有名气不大者

如南唐•徐铉《稽神录》卷三“史氏女”条:溧水五坛村人史氏女,因莳田倦,偃息树下。见一物,鳞角爪距可畏,来据其上。已而有娠,生一鲤鱼,养于盆中,数日益长,乃置投金濑中。顷之,村人刈草,误断其尾,鱼即奋跃而去,风雨随之,入太湖而止。家亦渐富,其后女卒,每寒食,其鱼辄从群鱼一至墓前。至今,每闰年一至尔。

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五〇、《六朝事迹编类》卷下亦载此事,后云乡人为立庙,谓之乌鲤庙。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哀牢夷者,其先亦有龙母名沙壹。见“九隆”条。

元•徐硕《至元嘉禾志》卷二四记海盐乍浦亦有龙母,称“显济庙”。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五引李膺《益州记》一条,亦龙母故事与陷湖故事相组合者:临邛郡下有老姥,家贫孤独。每食辄有一小蛇,头上有角,在盘之间。母怜而饲之。后渐长大丈馀。县令有马,为此蛇吸之。令因大怒,收姥。姥云在床下,遂令发掘,愈深而无见。令乃杀母。其蛇因梦于令曰:“何故杀老姥,当报仇耳。”自此每夜常闻风雨声,四十馀日,一夕百姓相见咸惊,皆言“汝头那得带鱼”。是夜方四十里一时俱陷为湖。土人谓之邛池。其母之故宅独不没,至今犹存。(又见《太平广记》卷四五六引《穷神秘苑》。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苔》卷二四“龙母坟”条又记龙母数种:《集异志》:晋愍帝建兴二年十一月,抱罕羌妓产一龙子,色似锦文,常就母乳,遥见神光,不得就视。

宋•吕灌园南夫《测幽记》曰:熙宁中,农夫游践妻刘氏,浴于溪,遇黄犬,迫之有孕,期年产两鲇鱼,惊异,以大缸贮之。须臾雷电晦瞑,鱼失其所。甫三日,刘亦死,葬于溪东。连日溪雨涨,两鱼游绕墓所,行处地辄陷。里人呼为龙母墓。

《名胜志》:粤西梧州府容县有龙母坟,瑶妇人山,久不返,众往觅之,则为龙所据,阴云幂幂。既归所居,常有寒气,人莫敢近,妇不自觉也。岁馀产一龙,胞中无血。顷之,云雾交集,腾举而去,妇亦无恙。后妇死,方滨,龙自空下,拥其骸以去。至白花村地,石自裂,龙置骸,陷而人,石复合。后龙常飞绕其居。

清•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卷四亦记有嘉兴龙母:嘉兴乍浦城外有山,屹立于海滨,连排九峰若屏雇。山半有石井,深不可测,相传为龙母之居,其子白龙别居他所,每岁五月间来省其母,必风雨晦冥,云气蜿蜒出入井中,晡时始散。山下有龙母庙,天旱时祷雨咸诣焉。

◇按《太平御览》卷四二五引陶潜《续搜神记》,长沙女子浣纱水边,遂孕而生三蛟子,亦应属龙母故事。

民间传说

古时的龙母传说有两种,一种是未婚女子产龙,因此被称为龙母。

清代的一本书就记载道,常州的清明山上有一座白龙娘娘庙。相传明末 时山后住着一对老夫妻,夫妻二人唯有一女,十七岁时就要出嫁了,在除夕 的那天晚上,女孩忽然梦见一个白须老翁从天而降,将两颗鸽子蛋大小的药 丸交给了女孩。女孩接过药丸回到了自己家里,逬门后想要将门锁上,可是 手里拿着药丸很不方便,于是便将其放在自己嘴里含着,却不想刚放逬嘴里, 就不小心咽了下去。梦豁然而醒。

后来婚期日渐临近,女孩的肚子却也逐渐大了起来,外人见了不禁幵 始传播流言蜚语,女孩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更不堪忍受身边人的非议, 只能投井而亡。第二天,山上的人忽然望见井上覆盖着一片白云,俄而两 条白龙便自井中飞腾而出。后来人们打捞出了女孩的尸体,焚化后取其遗 骨塑成了神像,奉其为白龙娘烺。据说向其祈雨极为灵验,而且每年五月 时两条白龙还会回到庙中朝拜,因此香火极为旺盛。

类似的传说有很多,都是年轻女孩未婚先孕,被流言蜚语逼得或者离家 出走,或者投水自尽,等到产下龙以后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是错怪了女 孩,之后才将以前他们自己炮制的流言一笔勾销,以至于为女孩立庙。可人 们为女孩立庙的原因却也并非是因为他们觉着冤枉了那女孩而心有愧疚,而是因为他们认为女孩是龙母,所以可以对着她祈雨——到头来他们想的还是自己!

另一种龙母传说则是将一位和一条幼龙相依为命的老妇人称之为龙母, 而结局则同样很令人悲伤。

传说邛都县里有一个老妇人,家中只剩自己一人,过着清苦孤独的曰子。 每次吃饭时,总会有一条头上长着一对角的小蛇在床头爬来爬去,像是想要 东西吃却又不敢靠近的样子,老妇人看着于心不忍,于是每次都会把自己本 就不多的饭食分一些给这小东西吃。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蛇在老妇人的喂养下逐渐长大了,后来竟长 到了一丈多长,光靠老妇人自己肯定是养不活它了,所以角蛇每天都得自己 出去找饭吃。一次,外出觅食的角蛇忽然发现有一匹高头大马正在路边吃草, 看起来像是很好吃的样子,于是便张口用力一吸——古人认为蛇捕猎是用吸 的,就像鲸鱼吃小虾米那样——那匹马瞬间就被吞逬了它的肚子里。

可这下角蛇却闯了大祸,因为那匹马竟是县令养的,宝贝得不得了,而 今竟被它给吃了。县令得知后自然是不肯善罢甘休,一番调査后发现这蛇居 然还是人养的。县令火冒三丈,带人找到了老妇人家,喝令她立即将那吞掉 自己马匹的大蛇给交出来。而这时的老妇人恐怕都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 是听到县令他们要找蛇,便指着床头说:“就在床下边呢。”

县令于是命人在老妇人指的地方幵始挖,最初地面上只有一个很小的洞, 结果越往下挖洞就越大,可是不管再怎么挖,却始终不见那条蛇的踪影。在 一旁等待的县令完全失去了耐心,将一腔怒火全都发泄到了老妇人身上,认 为全是因为她养了这个怪物,自己的马才会被吃掉,因此她就是罪魁祸首, 于是县令下令将老妇人杀死以泄愤。

过了没多久,无论县令走到哪儿,他身边总会有入突然失去意识瘫倒在 地,很快又突然苏醒,之后怒睁着双眼指着县令大骂道为什么要杀我母亲?我要为母亲报仇! ”每到天黑,整座县城都会被恸哭的雷声和风声所笼罩, 彻夜不休。

如此过去了四十多天,更奇异的事情发生了,人们走在街上,一抬头看 见迎面而来的人,彼此必会同时发出这样的惊问广您头上怎么戴着条鱼呀? ” 是呀,仿佛一夜之间,人人的头顶上都多出了条鱼来,后来人们才知道,这 是人将化为水中之物的预兆。

当天夜里,方圆四十里之内全都被洪水吞没,陷为一片湖泊,当地人称 其为陷湖。在那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中,全城所有的建筑一•夜之间完全沉入了 水底,只有当初老妇人住的那座房子安然无恙,化为茫茫大水中的一座孤岛, 据说直到几十年后有人将这件事记录下来时仍还屹立着。当地的渔民在湖中 捕鱼时如果突然遇上了风浪,只要将船摇到那座房子旁边就好了,那里总是 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