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李筌

《中国神话人物辞典》

神仙。相传其号为达观子,曾居于少室山,好神仙之道,游历名山大川,博采方术。

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读数千遍,仍不晓其义理。后在骊山下逢一老母,发髻当顶,余发半垂,弊衣扶杖,神状甚异。

因见路旁遗火烧树,自言自语道:“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筌惊奇问她:“此乃《黄帝阴符》文,老母何得而言之?”老母说:“吾授此符,已历三朝三百六十年,少年从何而得之?”筌稽首再拜,以实相告。

老母说:“少年颧骨贯于生门,命轮齐于日角,血脉未减,心影不偏,性贤而好法,神勇而乐至,真是吾弟子也。然四十五当有大厄。”因而拿出丹书符一通,放在杖端,令筌跪而吞之,说:“天地相保。”于是坐石上,与筌说阴符之义:“此符凡三百言,一百言演道,一百言演术,一百言演法。

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皆内出心机,外合人事。观其精微,黄庭内景不足以为玄;鉴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非有道之士,不可使闻之,故至人用之得其道,君子用之得其术,常人用之得其殃,职分不同也。如传同好,必清斋而授之。有本者为师,受书者为弟子,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者夺纪二十。

本命日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名山石岩中,得加算。”久之,老母又说:“已晡时矣。吾有麦饭,相与为食。”便从袖中拿出一只瓠,让筌到山谷中取水。水已装满,瓠忽然重达百余斤,力不能举,瓠便沉入水中。等筌回来,老母已不见踪影,只在石上留下几升麦饭。

李筌有将略之才,作《太白阴符》十卷;有为相之能,作《中台志》十卷。当时被李林甫排挤,不能居于显位,竟入名山访道,后不知所终。

事见《太平广记》卷十四引《神仙感遇传》文。

《中国神怪大辞典》

唐时人。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南阳录”条:李筌为荆南节度判官,注《黄帝阴符经》,有所不解,忽梦乌衣人引理而教之,其书遂成,世谓留侯、鬼谷复生。后为邓州刺史,夜占星宿,见东南隅有异气,搜得胡妇生一子。筌曰:“此假天子也。”坐客劝杀之,筌不可,曰:“此子必为国盗,然杀假恐生真也。”此胡妇子即安禄山。

五代?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卷一:号达观子。居少室山(在嵩山),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于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抄读数千遍,不能通。至骊山逢一老母,授以丹符,说以阴符之义。筌有将略,玄宗开元中为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作《太白阴符》十卷。

为李林甫所排,位不显,竟人名山访道,不知所终。事又见《黄帝阴符经疏序》、《集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