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姜子牙
《中国神话人物辞典》
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乃万神总领。历史上的姜子牙实有其人。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姜太公。姜尚祖先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所以子牙又称吕尚。
吕望后吕姓子孙分化,至子牙时已败落。史载姜子牙曾在朝歌宰牛卖肉,还在孟津卖过酒。
他大半生怀才不遇,到了老年还期望能够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于是便整日坐在岐山西南渭水支流叫兹泉的一条小河源头(又叫磻溪)钓鱼,等待机会,传说他钓鱼的钓钩,是直的——“不为锦鳞设,专钓王与侯”。
当时周文王四处访贤,至磻溪果遇子牙,拜为太师,尊为“太公望”,意即西周族之祖太公所盼望辅佐子孙成就大业的圣贤之人。这便是俗称子牙为姜太公的由来。
后文王死,武王姬发继位,尊子牙为“师尚父”。子牙又佐武王率兵伐纣灭商统一天下。武王封子牙于齐(今山东省中、南部),就是后来的齐国的始祖。
在陕西省宝鸡县磻溪河畔的伐鱼堡南,有一巨石,石上有双膝跪坐痕迹,传为姜太公钓鱼处,石西不远处有姜太公庙,石南有毋忌洞,传说毋忌(武吉)为樵夫,荐太公于文王,石北彊溪入渭河之口相传乃文王请姜尚乘车之处。
但在当时的历史记载或传说中,已加入了好多神话成分,如《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归周西伯时,西伯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获霸王之辅。”果得太公于渭之阳。”且吕尚“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众尽惧,唯太公彊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等等。后来人们则将其进一步神化。
《说苑》载:“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三日三夜鱼无食者,望即忿,脱其衣冠。上有农人者,古之异人,谓望曰:‘子姑复钓,必细其纶,芳其饵,徐徐而投,无令鱼骇。’望如其言,初下得鲋,次得鲤,刺鱼腹得书,书文曰:‘吕望封于齐。’望知其异。”
再后来的《六韬》、《太公金匮》中,已被进一步神化。《太公金匮》中记载了姜子牙能使四海之神与河泊、雨师、风伯等谨顺地为武王役使的神话。
《六韬》里记载了太公姜尚和散宜生寻求天下珍物以免文王羑里之难及武王伐纣时遇到各种凶兆而太公毫无畏惧的故事。如太公箭射丁侯画像使之染病的故事:“武王伐纣,丁侯不朝,尚父乃画丁侯,射之。丁侯病,遣使请臣。尚父乃以甲乙日拔其头箭,丙丁日拢目箭,戊己日拔腹箭,庚辛日拔股箭,壬癸日拔足箭,丁侯病乃愈,四夷闻之乃惧,越裳氏献白雉。”这或许即后来《封神演义》中陆压道人箭射致死赵公明的原型。
后代人们在流传过程中,对姜子牙进一步按各自的需要神化。到《封神演义》小说问世,杂采史传及神话材料,可以说集大成了。
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为东海许州人氏,三十二岁入昆仑山玉虚宫学道,在山上修行四十年,已七十二岁。正当成汤数尽,周室将兴,又逢神仙犯戒,玉虚宫元始封神,姜子牙奉元始符命下山,扶助明主,身居将相,代元始封神。此皆应上天之数。子牙下山,先至朝歌,投故人宋异人篱下,又娶得妻室,然在朝歌,姜子牙命途多舛,受过百般劳折,只好弃朝歌而投身西岐,至磻溪隐居,后文王夜梦飞熊入帐,遂四处求贤,方遇子牙。文王沐浴三日,隆礼迎回朝中,拜子牙为右灵台丞相。
至此西岐风云际会,龙虎有依。后文王薨,武王登极,姜尚被尊为尚父。西岐国势日盛,兵强马壮,刀兵乃起。时子牙上昆仑山,请得师尊元始符命,在西岐山筑下封神台,先会三十六路兵马征伐,后挥戈东征,为大元戎,东进五关,会诸侯于孟津,灭殷纣,立周朝,开创周朝八百年基业。
子牙运筹幄帷,多有谋略,阵前调兵遣将,大战各家神道将佐,一路上过关斩将,破阵克敌,功勋日月昭悬。后尊师命于封神台上大封三教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功成名就,身归仙阙。
《中国神怪大辞典》
见“姜太公”条。